规划牵引 供给发力 普惠发展 全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2022-10-21 10:55文章来源: 民政局
字体:【    】 打印


作为川北经济副中心,我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快,65岁以上老年已达93.87万人,占人口总量的17.8%,比全省16.93%高出0.87个百分点,已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且呈现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突出特点。

自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以来,我市加强政策引领,着眼满足老年人需求,着力解决居家社区养老发展桎梏,创新探索新模式、新业态,助推养老服务进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注重政策引领,编制养老规划

出台《关于推进绵阳市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助力构建全市老龄工作大格局。在设施规划建设、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以及居家养老、质量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定配套文件,有力指导、支撑和推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养老服务规划纳入了全市十四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并委托专业机构科学编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确定了6个主题28项发展任务,进一步明确养老服务发展方向。

发展居家养老,完善社区服务

2021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市,争取到专项资金2723万元,将为符合条件老人家庭改造床位不少于2475张。目前已建成2389张,完成目标任务96%,为符合条件老人提供上门服务达9.3万余人次,服务时长达26.58余小时。持续推进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已建成7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6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正在建设中。探索社区市日间照料中心等次评定机制,近三年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补助资金317.94万元。以常青藤、德善等规模化、连锁化的居家养老社会组织已在绵阳落地生根,全市养老服务类社会组织达100余家。

加大项目投资,扩大有效供给

近三年来,各级财政共投入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671亿元,全市建成养老机构260家,总床位31654张(其中公办社会福利机构19家,床位4199张;农村敬老院192所,床位18653张,覆盖全市所有乡镇;民办社会福利机构49家,床位8802张)。印发《关于做好民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补贴工作的通知》,全力支持天添、朝方、龙轩等民办养老企业发展,引进锦欣等国内知名连锁养老机构落户绵阳,有效鼓励和扶持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促进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探索农村养老,建立普惠机制

结合两项改革,投入农村养老资金共计4925万元,加快建设县、乡、村衔接的农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转型升级,逐步将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收归县级直管。

着力破解农村老人监护难题

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巡访制度,探索开展“一镇一专员、一村一专干”安全巡访模式,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初见成效。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2020年全市享受高龄津贴14.87万余人,共计发放资金4920.55万余元,2021年全市享受高龄津贴15.81万余人,共计发放资金6442.81万余元。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全市8.25万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受益。

提升专业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初步建立了以专业养老护理员为骨干,社工、志愿者为补充的养老服务队伍。

全市已有9所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成2个养老实训基地,培训养老机构负责人、养老机构护理员1481人。完善养老从业人员关爱和激励褒奖机制,连续开展4届“优秀养老护理员”评选活动。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目前共建有8个老年大学,每年共招收学员7319名。

浏览次数: